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自律

 「自律」



向善離惡,

確保人生無所過失、清淨無憂,所需銘記奉行的兩個字詞:


擇善固執、有所不為。


——愛比克泰德



我剛到台南,要開始修行的時候,曾經在台南市中心的一家旅館過夜,在我要走進旅館的時候,總覺得背後好像被人家很用力的盯著,那種感覺就好像一根針,銳利的刺進自己的舒適感,第一次回頭的時候,注意到後面是一間廟,一間百年古剎。


感覺很奇怪,為什麼廟會有這種看著你的感覺?


想說是自己的錯覺,就回頭要再走進旅館,結果後來的感覺更強烈,那種感覺就好像說,如果你還有一些錯誤的觀念在的話,你如果要進行修行,想要把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的話,會遇到許多挫折跟考驗的。


感覺其實是在說你有很嚴重的錯誤在,只是你還沒辦法發現到跟體會而已。


因為再次的被刺激到,所以我又回頭去看,的確是那一間廟有人在盯著我。


在第三次回頭去看那間廟的時候,我看到廟門口,站著一個人,他應該是那間廟的主神,他的眼光一直很銳利的盯著我。



後來過了好幾年才知道,那間廟的主神就是了凡先生,而且了凡先生過世之後,就一直在那間廟當主神,他是我修行很重要的指導神明,如果想知道他是如何教導我修行的話,可以多翻翻「了凡四訓」,他教導的精華都在這本書裡面。



回到一開始了凡先生不認同我的地方。


那時候天真地以為,我們的修行,就是好好的還債,只要能夠跟債主達成和解,所有阻礙都可以解決,以後會變得一帆風順。


念經修福這件事情,就像我們玩RPG遊戲一樣,累積福報像累積經驗值一樣,足夠的福報就像足夠的經驗值就可以升級,以後就會變得越來越強。


如果修行這麼簡單的話,那麼很快大家都會接受這個方法,成為越來越幸福快樂的人吧?



但是情況不是這樣。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人數增加到上百人,大家都信心滿滿,以後可以在上面相會。


但是陸陸續續,越來越多人失望了,而且離開了。


人越來越少,離開的人背後在罵我們團體的人也越來越多。


我們好像沒有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每個人會有這麼多過去世所造的惡因,可能是一時貪慾燻心,或一時意亂情迷,或著一時憤怒衝動,所造下的種種惡因。


所有的原因都根源與同一個原因,對自己太過於放縱了,對自己沒有任何自我約束和自制自律的能力在。


所以一開始想抱著輕鬆的態度開始修行,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因為修行就是改正自己的缺點,限制自己的縱欲,忍耐自己的衝動,停止抱怨跟憤怒生氣。


這些事情對一個正常人來講是非常痛苦的。


記得有位朋友離開的時候就曾這樣說:


「我跟你們修行本來就是為了以後過得更輕鬆更自由,結果現在要求我不能生氣,也不能抱怨,對我來講我失去了做人的意義,人活著就是來享受生活的,不是來過苦行僧的。」



如果你沒辦法限制自己不好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的話。


你很有可能再去傷害別人,對未來的你來說,你現在就會再造一個新的惡因,這樣你的因果永遠沒有機會可以結束。


而且如果你今天功德圓滿成功封神上到天界之後,一個人成為神,他的個性和情感是跟當人一樣的,有做人的思維,如果你的負面情緒沒有辦法控制,隨時暴怒去傷害別人的話,或懷疑別人要害你,在天界也是很容易在跟其它神明吵架又下來。


在上面不會待太久的。



那麼你現在這麼辛苦的上去,豈不是在浪費上天所有的栽培嗎?



所以其實從我們開始走還債修行之後,我們的冤親債主為一直設許多考驗來考驗我們,如果我們的觀念或態度是錯的,又不願意改正的話,那麼就會修得很痛苦,最後就自己放棄了。


很多東西可以考驗的。


用錢來考驗。


用你的自尊、你的脾氣。


用你的家人和你的理念不合。


用情感來考驗。


你喜歡的人在道場跟另外一個人在一起,大部分這樣子的正常人都受不了的。


往往都是憤怒,跟無止無盡的抱怨。


沒有幾個人不被自己的情慾衝動控制自己去做一些傷害別人的事。


很多人其實連分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事情都沒辦法分辨。


有所不為是很困難很困難的事。


我也是直到修行10多年之後,才真正的體會,人生中真正的快樂是源自於自律。


控制跟忍耐,忍耐著自己想做,但是不該做的事情。


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這個才是快樂。


就像我前文所講的,喝酒這件事情,喝的時候可以獲得很多快樂,但是酒醉之後是很痛苦的,而且長期下來是傷身體。


喝酒最後是造成痛苦的。


但是如果我忍耐做不喝,並且準時就寢,我隔天會有一個充滿精神跟活力的一天,長期下來,我也會少去肥胖跟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憤怒跟抱怨也是,有些話罵出來,自己心裡痛快,不罵出來,自己心裡難過

,可是如果傷害了別人,造成了別人的痛苦。


那麼當下是滿足了自己的慾望,可是以後卻造成了更多的傷害和裂痕。


如果忍耐下來的話,雖然當下心情很鬱卒,但是你可以繼續維持良好的關係,彼此能更圓滿,長期來講才是真的快樂跟滿足。



這些標準不是我在判斷的,你夠不夠忍耐跟夠不夠自律,你的冤親債主會判斷。


我們常常會有一些債主朋友來,他們都會要求要觀察一段時間再處理,這個最主要就是要在觀察,你是不是有那個資格值得讓他們原諒?


你要是一個對自己很嚴格,很約束自己的人,對別人和善,成全別人更完美的人,我想很難不會獲得債主的諒解的。



我曾經跟同修說:


雖然我修行了十幾年,但是我時時刻刻是處在戒慎恐懼的狀態,不敢輕易鬆懈,更不敢認為自己可以輕易地放縱,或者無拘無束。


因為我們的身邊隨時都有我們的債主在,他們會時時刻刻去評估我們是不是一個修行人,我們值不值得他們的原諒?



自律,就是用熱愛的心情,去做你討厭的事情,這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必須要做的事。



祝大家平安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