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馬祖

 「馬祖」


台灣的冬天可能已經越來越不冷了,或許跟全球溫化有關係,以前寒流來的時候台中大概會有兩三個月是10度以下,現在大概最多一個月而已。


20多年前,我在當兵的時候,記得在下部隊抽籤時,抽到馬祖的籤的時候,台下一堆新兵同梯的歡呼聲,我在台上呆了5秒鐘,才被別人引導下去。


二十多年前外島的部隊還有一些學長學弟的觀念,就是學弟要多做一點,可能因為學長會教一些東西,所以學弟要感恩啦。


大家用餐完之後,餐盤都會丟給學弟洗,外島馬祖的冬天都是10度以下,大部分都在五六度左右,那麼冷的天氣,用冷水洗餐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跟我同梯的同袍,都是邊洗邊抱怨,我剛開始也是有點不滿。


大家都是來當兵的,來還欠國家債的,為什麼你們只是比較早進來就可以幺我們了?


學長們一副蠻不在乎的說,以前我們要做的更多,現在只是讓你們洗餐盤而已,已經算很好了。


然後,我就去買了手套來洗餐具…


這樣洗碗一點都不痛苦了,還很輕鬆。


甚至連同袍不想洗,我也把它們拿過來洗。


學長看到我這樣戴手套洗碗,他不自覺得說我怎麼以前沒有想到可以這樣洗呀?

這樣手一點就不會痛了啊?


正常來說,如果過去世沒有虧欠對方的話,這輩子幫人家多做的,他們早晚要在各種不同的方式回報給你。


因為我們人的靈魂都記錄得很清楚,每一筆往來的帳目。


記憶可能會不記得,但永遠知道該對誰好,該對誰不好,即使彼此的樣貌已經改變,但該來的總是會來。


我們人總是很容易對某些人事物,覺得看不過去,所以產生負面想法。


當我們對一個人看不順眼,或者很討厭對方的時候。


其實只是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我們不應該只是討厭一個人,應該先想出為什麼討厭這個人的原因。


找出問題,是解決的問題的第一步。


很多人一直處在怨天尤人的情況下,往往只是不知道他們已經面臨一些問題或者困難。


人在負面情緒的情況下往往會忘記去尋找真正的問題。


就像當時在外島,我們和學長的衝突點只是因為水很冷不想洗碗。


問題是在水很冷,只要戴上手套就好了。


至於幫學長洗碗的部分,如果不是我以前欠他們的話,他們以後一定會幫忙回來的。


除了想告訴大家,要多去思考和別人衝突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才能找出最好的方式解決問題。


這個其實就是修行的根本精神,改變困難,讓事情變好。


另外就是時代一直在改變,很多道理也是跟著演變,有些問題以前可能沒辦法解決,但是現在或者未來是有辦法解決的。


就像以前水冷是沒有手套可以用的。


如果你現在遇到的問題的話,或許已經有方法可以解決了。


不要限制自己的思維,不要故步自封。


2500年前的神兵利器,如干將莫邪,可能不如今天的一把菜刀。


2500年前的道理,或許也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吧?



祝大家天冷多穿衣 保暖


阿彌陀佛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爭執

 「爭執」



天空灰濛濛的下著細雪伸手不見五指的昏暗,吹來令人徹骨凍寒的冷風,四地遍草不生,覆蓋著靄靄白雪。


一個軍營的主帥營中的大帳篷內,一名將軍和一個文官在爭執著。


文官將近六十歲,他白髮蒼蒼,瘦弱的身軀,但是理直氣壯,口氣和緩的跟將軍說,我們國家應該重視誠信,不該欺騙敵國將領以封賞對方為由,欺騙對方放鬆警戒,再突然襲擊對方。

這個是沒有必要,以我們兩國國力和補給線的差距,戰線只要延長,只要拖下去最後一定是我們會獲勝,因為他們國家不可能進行長期戰爭的。


況且我們也不需要做決戰,逼士兵上戰線犧牲,只要守住陣線,對方最後一定會敗退的。


而我們士兵目前還有殘殺平民,以平民百姓的人頭偽裝做為敵人士兵的人頭領軍功,這都有損我們軍隊的紀律和國家威信。


將軍是45歲左右的壯年,虎背熊腰,是軍隊實質的領袖,他對不暗軍事的老文官很不削,他從十一歲就開始上戰場,跟著父親立下了許多戰功,豈是一個老學究,一輩子沒打過仗的人,能在背後給他指手畫腳呢?


將軍的理念很簡單,兵不厭詐,冬天的北方戰場環境非常惡劣,補給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的兵力又處於劣勢,如果能欺騙對方放鬆警戒,取勝的話,這樣我方的犧牲就會減少很多,戰場上哪能講仁義?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人殘忍。

我不能忍受跟著出生入死的子弟兵傷亡。


殺良冒功?

你要人家賣命,就要給人家莫大的賞賜,讓他覺得打仗可以賺大錢,讓他覺得打完這一仗就可以回家養老。


不然,有誰那麼傻可以為你賣命?


將軍需要士氣以及更短的時間獲得勝利。

文官認為這場戰爭不可能太快結束,很多事情還是要長期考量來做打算,國家形象和平民百姓的支持比較重要。


最後雙方不歡而散,回到各自的帳篷,分別上奏章彈核對方。


將軍一氣之下,將自己的部眾主力帶離原本的駐紮地,留下文官和士兵三四千人,等著看文官被敵軍擊破俘虜。


敵軍後來果然發現對方軍勢分成兩股,立馬分兵前去攻擊。


結果意外的是,文官竟然率領少數部隊守住陣地並擊退敵軍,而將軍的部隊竟然被敵軍擊潰,只能率領殘部返回原本的陣地。


回到陣地之後,將軍加大彈劾文官的力道,並把這次敗仗傷亡的責任推給文官。


最後文官被罷職回鄉,朝廷可能考量的是將軍應該比較有機會打贏勝仗,而且將軍的資歷跟官階也比文官高很多,所以採信將軍的說法。

罷免了文官。



受到委屈跟誤解的文官,失業回到家鄉,他也沒有滿腹牢騷的到處抱怨,反而把他一生的學問著作成書,農田水利政治管理風水曆法靜坐修行…等諸多書籍著作。


但是他最有名的一部書,是一本教育後代的書,叫做「了凡四訓」。


對,文官就是了凡先生,他藉由行善積德改變了命運,沒有在53歲死掉,反而在那年中了進士,在6年後因為萬曆朝鮮戰爭爆發,被萬曆皇帝派去朝鮮支援大將李如松對抗日本軍隊侵略朝鮮,然後被李如松污蔑罷職回鄉。


然後退休在家,繼續行善寫書,直到73歲過逝。


過世五年後,朝廷才平反他的功勞,因為在朝鮮的軍功,而加官進爵封賞他的後人。


在了凡先生罷職回鄉之後,李如松果然不辜負朝廷,接連在朝鮮打了幾場大勝仗,逼得日本軍隊求和,最後和議達成,戰爭結束了。


按照李如松的策略,也是結束了戰爭。



很多人在研究了了凡四訓之後,或多或少會去找了凡先生的生平。


我也是其中之一。


看完他的生平,我也更確定一件事情,那就是行善積德可以延長壽命,但是不會變有錢或者榮華富貴。


從我修行之後我就發現了,我覺得神明不會管你有沒有錢,因為對他們來講,錢財是身外之物,給我們夠用就可以了。

反而身體痛苦,心裡鬱悶,祂們比較會同情和幫忙。


因為祂們看的是更久遠以後的事…


在李如松和了凡先生的爭執中,最基本的爭執點,其實差異在雙方的眼光,還有長期經營的思維,李如松想要快速地解決戰爭,所以他不擇手段,最後的確也達成這個效果。


了凡先生認為應該要長期經營,讓明朝的國威遠播而折服日本豐臣秀吉,並善待朝鮮民眾,以獲得朝鮮民眾的支持。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個就是修行人跟一般人的眼光的差別。


一般人短視近利,追求眼前的成就。


修行人思考的是看不見的功德,真正的利人利己,他是用長期眼光經營自己的人生。


考慮的是每件事情的「連續性」。


如何建立彼此關係正面的連續性發展。


今天用欺騙的手段欺騙了對手,往後彼此要談任何事情都會失去信任,很容易談崩的。


所以1592年的第一次朝鮮戰爭的議和,因為議和其實也是彼此的外交官在欺騙彼此的領袖,在五年後東窗事發就被撕毀了,1597年日本豐臣秀吉加大派兵的力道開啟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


但這一次李如松已經無法參戰了。

因為他不是用信用跟仁義在帶兵的,他是用感情和勇猛來帶兵的,因為急於立功,他在之前跟韃靼土蠻的戰爭中,未知對方虛實,輕兵突擊數萬韃靼人,不幸戰死,死時年僅49歲。



被冤枉了,受委屈了,其實如果一個人真的是謙虛的話,冤枉跟委屈真的對他是沒有影響的。


因為謙虛的人不會看重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名譽,或自己的聲望。


他是用長期的未來的角度在思考當下的。


很多事情其實只是過個五年就面目全非了,成功的人後來失敗了,失敗的人最後卻成功了。


差別是在於彼此基本的生命哲學。


凡事多用長期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未來,並注意如何經營自己未來的連續性,持續的學習是一個好方向。


了凡先生行善積德是用因果的角度累積未來正面的連續性。


但如果他沒有持續學習的話,他也沒有那麼多學問可以寫書,甚至寫下了流傳後世「了凡四訓」。


所以我勸各位同修,持齋唸佛之外,多讀書投資自己,自己未來才有能力做更多好事。



祝大家平安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