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感應分享

《地藏經》是一部記載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它融合了地藏王菩薩的大悲願和諸佛菩薩的見證,敘述佛陀深入淺出的慈悲開示。對於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證因緣果報的不可思議;而初發心者而言,亦可相應契入地藏王菩薩的教化慈悲。在所有經典之中,《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教理相較於其他經文淺顯易懂,故廣受歡迎。

https://goo.gl/8U6Rj9

經文全文:
http://book.bfnn.org/books/0016.htm

————

最近有兩個朋友剛好在一天內跟我分享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獲得利益的感應,他們都剛好有陣子生活不順或者不如意,在當時剛好都有朋友指點他們讀誦地藏經。

雖然剛開始時,總是諸多阻礙,或者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方能唸完一部,但當他們堅持不放棄地繼續持誦,他們的狀況都有獲得改善,一位是求家庭和睦,一位是求身體健康,的確都明顯改善善。

這部佛經效益相當強大,能使陰陽兩利,亦能學習佛菩薩的智慧,如果有空時,大家可以多多持誦。

南無地藏菩薩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自省像一道清泉



  一個女人經常揹著自己的丈夫偷偷地出去會情人。一天,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到河邊去會情人,可是怎麼等也沒有等到情人。在這時,有一隻狐狸叼著一塊肉路過這裡,它看見水裡的魚兒,馬上就跳到水中去捕魚,魚兒馬上就游到深水裡去了。狐狸沒有捕到魚,回到岸上,一看自己的肉卻被一隻正好路過的烏鴉叼走了。那個女人看見狐狸這樣,就譏笑狐狸說:“饞嘴的狐狸,你扔掉自己的肉,去捕魚,結果弄得兩手空空,真是好笑!”

  

  狐狸反擊道:“你這個女人拋棄自己的丈夫,偷偷來會情人,情人卻沒有等到,現在不也是兩手空空嗎?”

  

  那個女人只顧指責狐狸,卻不知道自己犯了和狐狸一樣的錯誤。

  

  指責別人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反省自己卻比登天還難。人人都犯過錯誤,但很少有人能自省。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程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以後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說吧!”

  

  將軍無奈,有一天,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裡禮佛。大慧宗臬禪師一見到他便說:

  

  “將軍為什麼這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

  

  “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開玩笑地也用偈語回道:

  

  “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

  

  “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道:

  

  “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如何能出家?”

  

  如果這位將軍不自省,永遠都放不下,也很難步入佛門的境界。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癒錯誤的良藥,它能給我們混沌的心靈帶來一縷光芒。在我們迷路時,在我們掉進了罪惡的陷阱時,在我們的靈魂遭到扭曲時,在我們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時,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將思想裡的淺薄、浮躁、消沉、陰險、自滿、狂傲等汙垢滌盪乾淨,重現清新、昂揚、雄渾和高雅的旋律,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氣勃勃。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它就像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許不難,但要用一顆坦誠的心靈去面對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於自省,則是大勇。割毒瘤可能會有難忍的疼痛,也會留下疤痕,但它卻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

古人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日食過後,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月食復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

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後,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

————

自省,自我反省對一個人的幫助很大,不管是在品格修養或者是在工作學習的領域上,一個人能否進步或者能進步多少,其實就看反省的功夫下了多少。

所以改過之後就像日蝕之後的太陽,更加明亮了。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一牛斷三命



  佛住世時,弗加沙王由於讀誦了《十二因緣經》,體悟到昔日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樂,原來是煩惱的根本。於是,弗加沙王召叢集臣,宣佈將王位傳給太子。之後,便自行剃髮出家,發心追隨佛陀修行。

  

  這天,他前往王舍城託鉢乞食,沒想到在城門中被一頭剛生產的母牛觸抵而死。牛主人認為這隻母牛是不祥之物,心生恐懼,便將牛轉賣給他人。買主牽著母牛到河邊喝水時,卻被母牛從背後以角攻擊致死。買主的兒子非常氣憤,立刻將母牛殺了,並把牛肉拿到市場上賣。當時,有一位鄉下人非常喜歡吃牛頭,便買了牛頭並用扁擔擔回家。在離家約一里多的路上,他把牛頭掛在樹枝上,坐在樹下休息。過了一會兒,牛頭因繩子忽然斷裂而落下,牛角正好刺入鄉下人的頭中,此人當場死亡。

  

  聽到這頭母牛一日之間連殺三人的訊息,與弗加沙王非常友好的瓶沙王感到十分奇異,便帶領群臣來到佛前,恭敬頂禮後請示:‘世尊,有一頭母牛,一天當中連殺三人,是什麼樣的因緣,而有如此的果報?請佛慈悲開示。’佛告訴瓶沙王說:‘罪報有其原因,並非只是今生所看到的結果。’瓶沙王至誠祈請佛陀開示其因。

  

  於是佛陀娓娓道來:‘過去世時,有三個商人一同到他國經商。有一次,寄住在一位獨自居住的老婦家中。寄宿本應付食宿費,但這三個商人見老婦無人照應,便存心賴帳,於是趁其外出時離開。老婦回家後發現商人們不在,便去詢問鄰居,才知他們已偷偷離去。老婦心有不甘,非常氣憤地追了出去,直到精疲力竭,才追到這三個偷跑的商人。老婦生氣地責備他們,並要求商人償付食宿費。但是,這三人不但不肯認帳,反而還說:‘你這貪心的老婦,我們已付過帳,你怎麼還來討錢?’說完,便對老婦又打又罵。老婦勢單力孤,既心有不甘又莫可奈何,於是詛咒商人們:‘我只是一個窮困無依的老人家,你們竟然忍心欺負、打罵我!我老了,也沒有力氣向你們討回公道,但你們加諸於我身上的種種惡行,我絕對不會原諒。我發誓,下輩子只要再相遇,一定會殺了你們,即使你們已修行成道,也要取你們的性命,才肯罷休。’

  

  佛陀告訴瓶沙王:‘當時那位孤獨無依的老婦,就是現在這頭母牛;而那三位商人,便是被牛觸死的弗加沙王等三人。’接著又開示:‘以惡劣之言謗罵、汙衊、欺凌他人,怨恨從此而來。若以謙讓、恭敬的言語待人,不但不會結下惡緣,也不會產生怨忿。所以說,口出惡言,猶如口含一把利斧,隨惡言而出,就會傷人傷己。’瓶沙王及大臣們聞佛所說,皆更加深因果的道理,歡喜奉行佛陀教誨。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

  

  省思:

  

  佛法說道,說話要說‘正語’,也就是說正直、清淨的語言。正語來自不犯口業上‘惡口、兩舌、妄言、綺語’的過失,也就是不惡言罵詈,不挑撥是非,不說輕浮、不正經、欺誑的語言。因此,口常說善語、正直語,以恭敬、謙讓、柔順他人的言語,作為待人接物上的應對進退,自然能夠遠離嗔怨,而與人廣結善緣。

————

        佛祖的許多教誨主要是讓人減少造惡因,這樣未來才能免除承受惡果,比如說持五戒也是為了避免以後惡報回到自己身上。
        有志修行,求離苦的朋友應當小心謹慎免造惡因,不結孽緣,人生方能無憾。

原文出自:
http://www.gs5000.cn/fojiao/fojinggushi/23909.html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離欲解脫大丈夫

離欲解脫大丈夫

  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天,一位比丘來到佛陀的住止之處,恭敬地頂禮佛足後,退坐一旁,然後向佛請法:“世尊!常聽聞佛說‘大丈夫’。請問世尊,什麼樣的修持足以稱為大丈夫,又如何不能稱做大丈夫呢?”

  

  佛陀告訴比丘:“太好了!你能問如來‘大丈夫’的真義。請仔細聽!並且用心思惟我所說的道理。”

  

  “如果比丘集中心念專注修習身念處觀——觀身不淨,當他修習身念處觀後,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慾望,不能從中得到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就不能稱其為大丈夫。

為什麼呢?因為心被慾念纏縛,不得解脫。

再者,如果比丘修習受念處觀——觀受是苦、心念處觀——觀心無常、法念處觀——觀法無我,可是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的欲求、想望,不能得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也不能稱其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心被種種慾念纏縛,不得解脫自在。”

  

  “如果比丘專注一心修習身念處觀,心因此能夠遠離種種慾望而得到解脫,並盡除一切有漏煩惱,我說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

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得到解脫自在。

相同的道理,如果修行人修習受念處觀——觀受是苦、心念處觀——觀心無常、法念處觀——觀法無我,當他依身、受、心、法四念處專注修持、落實觀行,使心遠離貪愛、欲染,並從中得到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

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解脫煩惱纏縛,得到自在。所以,這就是大丈夫與非大丈夫的區別。”

  

  佛陀開示後,在座的比丘們聞佛所說,皆法喜充滿,頂禮佛足,退而離去。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一四)》

  

  省思:

  

  《大般涅盤經》中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盤後,依何住者?……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

”行者對於外在境界及自身,當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

在行住坐臥中精勤思惟,觸物即照,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上的貪著、憂惱,進而從有念達到無念,心始終安住在覺性上,日久功深,定能漏盡無明煩惱,成為真正離欲解脫的大丈夫。

————

一切修行法門皆在修離欲解脫之道,若修行過程中越修煩惱越多,越修欲望越強,那麼或許我們該修正我們修行的方法了。

原文出自:
http://www.gs5000.cn/fojiao/fojinggushi/23910.html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阿含經》有一段故事─

  

  一位國王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來到城中,放眼望去多是富麗堂皇的樓房和熱鬧富裕的市集,國王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得很好、物質豐富。」

  

  於是他想進一步瞭解:國內有多少富人?而這些富人又有多少財產?有天,他到一位號稱全國最富有的長者家,請問長者有多少財產?長者回道:「內外的財產總共有四千億。」

  

  國王說:「我擁有整個國家,財產也只有四千億;為什麼您能夠擁有四千億呢?內外又是什麼呢?」

  

  長者回道:「國王,我外在的財產有一千億。我能擁有這些財產首先要感恩您,因為在您的國土上,我能自由地從事貿易;再來要感恩人民,因為他們提供我有形的財產;我也要感恩我的奴僕眷屬,因為他們為我努力付出。所以,我有形的財產是來自貿易、人民、國家,合起來大約有一千億。」

  

  國王問:「那另外的三千億呢?」長者說:「另外的三千億是內在無形的。因為我『心中有佛』,佛陀的莊嚴以及慈悲、智慧豐富了我的心,這值一千億;此外,我『口中有法』,口說好話,所以又有一千億的價值;還有,我天天『身行好事』,也值一千億。所以內在價值總共三千億,加上外在的財物一千億,我的人生內外財產共有四千億。」

  

  心中有佛、口中有法、身行好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中有佛、口中有法、身行好事,就是我們內在的豐富資產啊!而且是用不完的財富。

  

  「心中有佛」就是我常說的「以佛心為己心」;佛心是大慈悲心,這分慈悲表現出來就是大愛─常發出柔和善順的語言,常說好話就是「口中有法」,口說好話就是莊嚴自己。不過單是「心中有佛」「口中有法」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啊!自耕福田,才能自得福緣。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光明佛智慧

《四十二章經》

佛言:
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空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谛,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今譯]

佛說:
見道的人,就像手持火炬進入暗室之中,黑暗就消失了,而光明獨存。學道明見真谛,愚癡煩惱就消滅了,而智慧常存。

————

唸佛經,唸佛號,是要學佛的智慧,因為人世間太多混沌不明的事物,如同黑暗一樣無處不在,唯有佛的智慧能如火矩一般為我們驅除不明。

困惑迷惘時,請多持誦佛號或佛經。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不要小看我們每日唸佛或唸佛經累積的一點福報和佛的智慧,在未來都是可以成為我們轉變人生的契機。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假使干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

火能燒故。

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

[今譯]

假如把干草堆積得像須彌山那麼大,投一點點像芥子那麼大的火種在裡面,一定會將干草燒盡。為什麼呢?

因為一點點火也能燃燒。

眾生對佛所種的一點點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燒盡自己身心的一切煩惱。

原文出自以下連結: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4/138596.html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修道可進也可歇

修道,或從事任何事,都有心灰意懶之時,但暫休歇一下,也無妨。

只要身心寧靜,必有再奮起的時候。

以下為佛陀以彈琴為例,教育弟子修習時緩急之道,與各位善德分享。

《四十二章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

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

對曰:“愛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

對曰:“不嗚矣。”

“弦急如何?”

對曰:“聲絕矣。”

“急緩得中如何?”

對曰:“諾音普矣。”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示,道不失矣。”

[今譯]

一個僧人夜晚誦讀迦葉佛遺教經,聲音悲切緊張,產生了後悔不想繼續修行之心。

佛問他:你過去在家裡,曾作過什麼事?

回答說:喜歡彈琴。

佛問:琴弦如果太松了怎樣?

回答說:發不出聲音。

佛又問:弦太緊了怎樣?

回答說:弦斷聲絕。

佛再問:如果弦不松不緊正適中怎樣?

回答說:各種聲音都諧調具備了。

佛說:出家人學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調整適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過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進,身體就會疲倦。如果身體疲倦了,心意就會惱恨,惱恨如果產生了,自然會後悔而不願繼續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業必定會增加了。只有心身清淨安樂,道就不會失去了。

經文出自以下: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4/138596.html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行善如火分炬

網路的發達使人更容易行善,所行之善,更容易巨大,是過去歷史中所未有的,為何行善容易呢?

在《四十二章經》中有一段經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佛言:「譬喻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

當我們分享一些佛法或善言,如果有人跟著分享,或者讚賞之,或者嘉應之,都可以使這個善更加強大,每個參與的人都能得到這個廣大福德。

古人需靠印經文,口耳相傳的佛法來累積福德,今人只需按個讚或分享,即可達到了,何樂而不為呢?

南無阿彌陀佛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而登彼岸。

登彼岸是每位受苦者及修行者的目標。

一切苦厄,即是業海,即是我們累生累世造作的諸惡業。

要渡過廣大的業海,有兩條主要途徑:

一者參禪悟道,即是悟得可輕渡大海而達彼岸的智慧,一葉輕舟而渡。

一者了結塵緣,即是一筆一筆了結累世惡業,如跋涉高山荒原,徒步而過。

兩條途徑最後會發現它其實是同一條途徑,不同的表相而已。

千里之行起於足下,任何途徑都是先從斷惡修善開始,斷惡以絕業海之源,修善以積福德之糧,無福難以開悟,無福難以了結惡因。

而福德可以從一本經書,一句佛號開始累積。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A5%AD%E6%B5%B7



聖帝大解冤經開釋因果故事

人常會對身邊的一些現象感到不合理,比如說,工作上明明做很認真,卻得不到應有的賞識,或者是盡心力對一個人好,卻得不到別人對等的回應,甚至被怒目以待。

這是因為我們都只看到了因果中的果的呈現,而不知前因為何了?

以下截錄了關聖帝君大解冤經中的一則故事,世尊開釋他弟子的故事。

凡事有果必有因,遇事不用為了結果太難過,其實前因也多是結果的相反或顛倒而已。

對因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多讀誦聖帝大解冤經,增長智慧,利於道業,功德無量。

關聖帝君大解冤經

解釋六類品第七

當日阿難尊者。隨行彌勒世尊。路過菜園口渴。迦藍求瓜潤心。

種園老婦聞說。頓然怒目圓睜。口出惡聲大罵。迦藍不敢開聲。

回稟世尊如此。古佛點頭知因。佛命阿難去討。阿難恭敬尊稱。

老婦笑容可掬。摘瓜三四送行。阿難持奉古佛。古佛乃說原因。

當年遊西番國。見一囚犯臨刑。阿難再三憫惜。迦藍說彼自尋。

以此一言結恨。今生尚要還清。何況負財負命。鞭打有不還循。

六類冤緣如此。凡人各自解紛。能誦慈光慧佛。昭明大解冤經。

六類冤尤解脫。同為清淨佛心。志心解釋六類冤愆。

志心皈命禮。

無上解冤結菩薩摩訶薩。 〈叩〉」

關聖帝君大解冤經全文如下:


關聖帝君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