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絕情

 「絕情」


我記得有人曾問過:

「老師,我聽說修行人都會比較絕情,這是真的嗎?」


這邊我得跟你解釋一下我所觀察到的現象,或者是我綜合我修行人生經驗所體會到的事情。


我們人除了生活所需的食衣住行以外,基本的吃喝以外,大部分的需求都是在滿足自己內心的空虛。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維持生命基本的必需品,其他的生活非必需品都是為了滿足心靈的。


人會需要其他人的陪伴,或者是說需要朋友或者固定的伴侶,其根本原因都是在於內心的空虛,進而感覺到渴求情感的滿足。


一般人不會去觀察自己的內心細微的變化,所以不會去發現我們所追求的很多不是生存必要的東西都是源自於內心的空虛苦悶。


因為苦悶空虛,


所以需要別人的認同,需要成就感。


因為苦悶空虛,


所以需要別人的陪伴,需要別人的關懷,需要愛情。


很多人追求這些東西追求不到,進而造成自己更大的挫折感,跟憤怒。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有很多情感糾紛,劈腿,甚至馬路上一言不合就打起來。

或者騎快車追求快感最後出車禍。


其實都是源自於內心的問題。


他們追求不到,還有一點點希望,這個希望會告訴他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一切問題就會解決,內心就不再覺得空虛了。


但是恐怖的是,很多時候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但內心一樣空虛。


所以有人結婚了生了小孩,但是還是離婚了。


或者養了自己喜歡的寵物,結果後來還是棄養。


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內心依然感到不滿足和空虛,但是還是沒有發現這個問題並不在外在,而是在自己的慾望。


之後只好追求更誇張的目標了。


所以才會有人說,如果你想要變有錢人,只是希望更有錢的話,你並不會有感到滿足的一天,因為錢並沒有辦法解決內心空虛的問題,如果內心一直空虛的話,你只是會想辦法追求更多錢,最後變成錢財的奴隸,冒著可能犯法或身敗名裂的可能。


戀愛上癮的人也是這樣,看一個喜歡一個,在一起了又不愛了,又再劈腿找另外一個,造成複雜的情感糾紛。



所以人過得快不快樂,開不開心的關鍵在於內心的空虛需要什麼樣的要求可以滿足。


要求的標準,如果越低,這個人就越容易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要求的標準,如果太高,即使你是全世界最有權力最有錢的人,你依然會過得不快樂。



如果一個人不需要外求別人的情感,是一個享受孤獨的人,那麼他就是一個很容易快樂的人。


因為他不需要別人的陪伴就能滿足了。


所以釋迦牟尼譯作「能仁寂默」。


修行之人、得道之人,因為已經得到道,他擁有最珍貴最美好的東西了,所以他不需要特定人士的陪伴,也不需要太過聒噪的生活,但對其他辛苦的芸芸眾生多一些仁愛之心。


所以你可以理解了嗎?


修行有所成的人,並不是絕情,而他是不需要濫情,也不需要不必要或成本太高的陪伴或情欲,所以他也就比較不想去找人聊天或者聚會了。


因為他知道如何簡單的滿足自己。


根據我的了解,我們的因果業力,也是先從內心的空虛之處著力,驅使我們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如果我們不覺得空虛寂寞。


我們不會想要抽煙喝酒。


更不會想要吸毒。


如果我們不會覺得空虛寂寞。


我們不會去追求相好貌美的女子。


更不會去腳踏兩條船,劈腿出軌。



如果我們不覺得空虛寂寞,我們可能也比較不會去很遠的國家,舟車勞頓,或者遇到危險。



修行其實就是藉由控制自己的行為,改正自己不好的行為,再慢慢去影響自己的內心最後才能控制自己的心。


我知道這個是很困難的,但不管是我們懺悔還債了結因果,或者靜坐斷食,或者拜懺大佛贊美上帝,或者斷惡修善,最後都是在追求內心的寧靜。


人必自缺而外求。


寧靜方能致遠。


所以我會建議各位朋友,不管你在做什麼事情偶爾可以停下來思考一下,這麼做你的內心能夠平靜嗎?


能夠平靜的事情應該就是好事吧。



祝大家平安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