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學習

 「學習」


我在公司上班,那是傍晚快下班的休息時間,我趁休息時間看著一本書,我主管從旁邊走過來,問我說,我看你還蠻喜歡看書的,你在公司這八年來,應該也看了十幾本書吧?


我心裡想,我一個禮拜至少看一兩本書,一年52個禮拜,八年至少有五六百本了吧?


但是我不動聲色,回答他,差不多十幾本。


他說我覺得看書應該是跟個性有關,有的人有辦法去閱讀一些文字,像我就沒辦法。


我同事也跟我說,他覺得他看到文字就會想睡覺,完全沒辦法這樣看書。


關於這件事情其實我也納悶很久。



我常常跟大家分享,我在書中學到的一些對人很好的知識,不管是養生健身或者是生活規劃之類的。


每次在跟人家分享這些善知識的時候,我彷彿回到十五年前,那時候剛開始修行,到處勸人家吃素唸經斷惡修善,了結因果的情況一樣,到處碰壁,我講得很賣力很認真,聽得人都聽聽就算了,完全沒有想要去做的感覺,甚且還有人直接否定我的看法。


明明是對人很有用的道理,或者是知識,為什麼有需要的人會聽不進去呢?


我以前跟同修,會到廟裡或者公共景點人比較多的地方,跟大家分享:

「鬼之冤債以功報,何用紙銀日日燒,紙錢能把冤相抵,世人何嘗有煩惱。」


勸大家多修善,才能將功折過,解決人生許多煩惱。


那時候我有注意到一個很特別的情況。


就是越年輕外貌越好的人,比較願意聽我們講這些道理。


年紀比較大的人反而不喜歡聽,會直接拒絕。


那時候心裡想。


可能外貌好看的人福報比較好,比較聽得進善知識。


年輕的人經驗比較少,比較能夠學習,年紀大的經驗多,很多觀念都已根深柢固,不會想聽我們年輕人講話的。



為什麼人會不喜歡聽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呢?


為什麼人會不喜歡學習呢?


明明一個人要成長跟進步,都是要靠學習的,人要變得更好,不可能不學習的。


後來有看到一本心理學家講的話,他說和人溝通永遠不要試著去說服對方。


因為如果一個人一開始不認同你的看法,要讓他接受你的看法,你必須要先破壞他的自尊,他才有可能接受你的看法。


換句話說,如果他不接受你的看法,到他已經接受了你的看法,你已經傷害了他的自尊了。


反而會變成他覺得你說得對,但是會跟你對幹起來了。


如果我這個敘述,套入我們跟我們的親人的溝通上,你就更能夠理解,為什麼你說的都對,可是你的家人會跟你翻臉。


因為你們的溝通,你想要因為說服他而幫助他,但是你已經先傷害他的尊嚴了,他不跟你翻臉才怪。


所以不要說服你的家人,當你想要說服家人的時候,你已經先羞辱他了。


愛你的家人就不要羞辱他們。


一個人能夠很容易接受別人的看法,是他本來就有這樣的需求,或者他曾經面臨很困難的境界,他不得不改變,他才會接受你的看法。


或者他對你非常崇拜,你有某種東西已經讓他變成你是他的偶像,所以你一開口就已經說服他了。


所以你看很多宗教團體會把自己的道場,蓋得如此美輪美奐,把自己的領袖形容的如此出色,這樣子都可以先入為主的因為崇拜而讓你接受他們的道理。


人都是看到大廟才會進去燒香,路邊的小廟反而都不會想進去。



好吧。

最後跟大家分享,了凡先生告訴我想要學習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


就是「謙虛」


了凡四訓是一本教育他後代子孫的書。


他知道小孩子學習的關鍵,並不是聰明,也不是口齒伶俐。


而是他們無知,所以願意謙虛的學習。


他期望他的子女們,即使學習很多知識,也能繼續保持謙虛。


因為謙虛的人自尊很低,自尊低的人才有辦法學習,他才會認為自己無知,才有辦法聽進去別人講的話,看得進去別人寫的書。


要學習多好,就要看你把自己的尊嚴放多低。


然後要試著去崇拜你想學習的知識的作者。


你看我們的學校課本都會先介紹在這個領域最出色的人,如果你對他有產生崇拜的感覺,那麼你就能把他的知識學習好。


這同樣是自尊的問題呀,你覺得他比你的自尊偉大,你就願意學習他的知識。



修行的本質就是改變,改變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變好,這個跟學習是一樣的,學習的本質也是會讓自己變好,所以修行其實就是學習。


修行跟學習的關鍵也是一樣的,就是要保持謙虛,把自己的自尊放到最低。


所以了凡四訓裡面除了斷惡修善,了凡先生只教導他的子弟要謙虛,沒有教任何他的畢生所學,或他的所有知識,原因就在於他知道人如果謙虛的話,他就會終身學習。


謙虛才能開展一個人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大路。



希望大家新年能期許自己做一個謙虛的人,在未來的日子裏因為學習或修行而成果豐碩。


祝大家新年快樂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