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冤親債主實例系列—劉師兄分享 第一篇

冤親債主實例系列—劉師兄分享

第一篇


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佛陀在佛教最一開始所說的戒律,要弟子遵循此五戒。


關於這五種戒,維基百科有清楚詳細列出,在此不多贅述。而這五戒起源於最基本的人心「自私」也就是造惡的根本,會造成他人痛苦的原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種惡因。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A%94%E6%88%92


舉個例子來說,最近台灣社會上鬧得風風雨雨的事莫過於性騷擾事件,受害者有政治人物、也有女志工、啦啦隊,甚至男性加害男性也有。


那些加害人,不外乎是言語上的騷擾,也有對人動手動腳去傷害別人,有的時間上有十五年前、十年前的都有。


五戒中的其中一項「妄語」的定義就有雜穢語(綺語)這一項,而這就會對別人造成了傷害。還有「邪淫」、「飲酒而導致的放逸和失念」,這兩個過失也可以列入其中。


當犯了這些過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有的人長達十幾年都處於這種陰影之下,試著想,這不就是結怨了嗎?而犯錯的人,在當下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待等到因緣成熟的時空背景下,就被被害者爆料出來,進而遭受社會大眾的公評,甚至還要接受法律制裁。這就是因為種下惡因,而後面結熟的果報。


所以當初佛陀要弟子遵行的戒律重不重要,避免大家再造惡,行為上不可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