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同修問:
「師兄,你說你讀很多書,你能跟我分享一些道理嗎?」
答:
這個我要先說明一下,我說我讀過很多書,目的是想要勸學,並不是說我多聰明多有學問,其實我是蠻無知的人,這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我不知道的。
因為我知道學習對一個人很有幫助,所以才在這邊勸學。
但是如果要分享的話,我可以跟你分享一個做人的關鍵。
有些年輕的朋友,常會覺得他犯小人,或者被人排擠,其實被人排擠的人,往往自己身上可能有一些問題自己沒有發現,當然也沒辦法改變,而別人討厭他的問題影響到自己,進而會對他做出一些攻擊的行為,明槍暗箭。
人如果想要維持人際關係上的良好發展,他必須要做到一件事情。
「建立讓人預期會互惠的一致性。」
這句話我先分成兩部分來講,首先講互惠。
人都喜歡會互惠的人,我今天有幫助過你,你以後也會想來幫我,當兩個人能互相幫忙的時候,他們就建立的盟友關係,在很多事情上就會共進退。
像很多攤販都喜歡提供試吃,甚至有的會大把的大把的請你吃,他們就是利用人天生的一種心理,互惠,很多人其實吃了會不好意思就會掏出錢包跟對方買,所以才有一句俗語:
「做吃的就不要怕人吃。」
做吃的生意就是要先送人家吃,你生意就會起來,因為你請人家吃,別人就會基於互惠的心理跟你買。
又比如選舉,有些人會用賄選的手法來幫助他當選,但是問題是如果我拿錢給對方,我怎麼知道對方後來會不會投票給我?
他可以拿錢,但是不投給我。
但是據統計,至少有六成以上的人拿了錢會投給付錢的人。
所以法律才有規定說不能用錢買票,因為錢付得多的人真的會當選。
正常人都會有互惠的心理,有時候還會不分對錯是非。
我也可以用因果的方式來解釋,收了別人的好處(因),以後還是要把這種好處還給人家(果)。
所以很多人做人失敗或處處碰壁,主要在於他沒有在人家給予幫助之後回饋,或者是他從來沒有主動先付出給別人,這樣當然很難建立關係。
「捨得,有捨才有得。」
同樣的,沒有人會不願意幫助另外一個人,只是那個不想幫助你的人在你身上看不到未來可以互惠他的地方,或者你沒有給到他足夠的利益。
「有錢可以使鬼推磨。」
足夠的利益才能讓人為你出生入死,兩肋插刀。
互惠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就是禮尚往來,人家沒有幫過你,你可以先幫她,基於人的天性他必定會回來互惠回來。
一致性就比較複雜。
人都喜歡可以預期反應的人,一個人的行為上如果有一致性的話,他們會比較知道怎麼去應對對方,尤其這個一致性行為裡有比較正面的行為,比如說這個人有信用,重視誠信,言行如一,那麼基於對他的一致性的預期,他就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信賴,在公司裡就比較容易受到主管的重用,如果有忠誠的一致性的話,更會讓老闆喜歡。
朋友之間也是,我也喜歡情緒穩定彼此能夠互惠的朋友,更重要是他們是有一致性的,我可以預期跟他交往上未來的關係會很穩定,這樣的朋友才有辦法成為親密的戰友。
像古代的官員,在唐朝以後才是使用考試的方式來作官。
漢朝是請地方舉「孝廉」。
讓廉潔的人做官,他不貪污是我可以理解。
但是為什麼孝順的人可以做官?
這就是一開始說的互惠的一致性。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的話,代表這個人是會互惠的,因為父母如果曾經無微不至的照顧過他,他會想要回報給他父母,那麼國家就可以預期他具有知恩圖報的一致性。
那麼國家如果栽培他,他也會想要報效國家。
重點就是他會記得別人得好,而且可以讓別人預期他必定會回饋對方。
所以古人才說:
「百善孝為先。」
一致性是很複雜的東西,我們時時刻刻要去思考,如果別人來預期我們的一致性,他會看到什麼?
這個就是他覺得我是怎麼樣的人了?
最後說一個故事,一個父親帶著一個小男孩經過一家玩具店,小男孩跟父親說他想進去逛逛看看。
父親有點為難,因為家裡的玩具太多了,他不想再幫孩子買玩具。
所以跟孩子說那我們就進去逛逛就好了,不能買東西,因為你的玩具真的太多了,多到沒地方放。
小男孩很開心,牽著爸爸的手走進玩具店。
逛了一下,小男孩發現他很想要一套賽車模組,有整個賽車場地還有很多玩具車模型。
他開始求爸爸,他想要買那一套玩具。
那套玩具要一萬多塊,真的太貴了,而且家裡也沒有足夠的空間放。
所以他跟孩子講,你有答應我,我們不買玩具的。
做人守信用是很重要。
孩子求了一下,發現父親真的沒辦法改變主意。
他就跟他父親說那我買這個模型車的小玩具可以嗎?
父親看大概幾百塊的小玩具,還是心軟了。
就掏腰包幫孩子買了。
兩人開心的離開玩具店了。
這個小孩子做的行為是美國總統川普常做的行為,把自己真正的需求包裝在很誇大的聲明裏。
這是一種很巧妙的談判技巧。
但是他們兩個人互動其實就是一個一致性的問題。
不是父親沒有遵守不買東西的一致性。
而是他要讓他孩子知道他還是有愛他的一致性,孩子真正的需求其實是父親的愛。
他們父子開心的關係,並不是因為買一個玩具,而是他們是彼此是相愛的,因為確認了這個一致性,所以感到開心。
祝大家幸福
阿彌陀佛